沖繩美食考察遊記:從都市街頭走進島嶼味蕾的深處

 

一個半小時的航程,前往日本的最南端—沖繩。 提到沖繩,許多人會先想到清澈的海水、溫暖的陽光、藍天和白雲,以及琉球王國的歷史遺跡,但這片土地同時也擁有和日本本島截然不同的飲食文化 ——阿古豬肉、海葡萄、山苦瓜、島辣椒、黑糖、泡盛…等,融合了琉球、台灣、美國…等國家的影響和多元的飲食風貌,而我們從那霸市區到藏身於市場與巷弄間的居酒屋,不只吃盡了豐富多元的料理,更品嚐出島嶼文化的深層滋味。

■時間:2025/01/13~2025/01/16

■任務分配:

⟡ 菜色學習:郭霈宸、楊致浩

⟡ 影像紀錄:陳禹亘

⟡ 行程規劃兼翻譯:郭霈宸、楊致浩

⟡ 跟班與紀錄:陳禹亘

■餐廳名單(共訪6間):

那霸市第一牧志公設市場(Makishi Market)、POTAMA(ポーたま)、琉宴酒場(Ryuen Izakaya)、榮町市場(Sakaemachi Market)、輪っしょい(Wasshoi)、大衆居酒屋らいず酒場(Taishuu Izakaya Rise)、野菜巻串屋 ぐるり(Yasaimakikushiya Gururi)

 

POTAMA(ポーたま)

▶︎午餐肉飯糰(ポークたまごおにぎり)

這家人氣飯糰專賣店每天的排隊人潮,就是為了那一塊「鹹香的記憶」——午餐肉。

二戰期間,午餐肉做為美軍重要軍糧,隨著美軍駐紮沖繩,午餐肉逐漸從軍用物資轉變為在地飲食文化。

POTAMA將煎至微焦的SPAM午餐肉,加入當地常見食材作為搭配,例如水雲、山苦瓜、海葡萄等,夾進熱白飯與厚切玉子燒,用海苔包裹成型。這份飯糰是戰後美軍文化與沖繩居民飲食融合的產物,更是島民「便利中的講究」一詞中的最佳寫照,從正餐、野餐乃至通勤者的便當盒,讓人一口接一口,回味那最熟悉的家鄉味。

琉宴酒場(Ryuen Izakaya)

▶︎山苦瓜佃煮

山苦瓜切片後,先鹽揉去澀,再以特製醬油滷製而成,搭配柴魚提鮮、豆腐綜合口味。入口不再是強烈的苦,而是一種「苦中帶甘、甘中回韻」的層次感。

對沖繩人來說,濕熱的氣候,讓當地居民食慾不振,山苦瓜是夏天不可或缺的蔬菜,獨特的甘苦味則有開胃的功效;而這道料理,則是將山苦瓜升級成居酒屋下酒菜等級的作品,讓人印象深刻。

▶︎塔可飯(Taco Rice)

塔可飯是沖繩具代表性的文化料理之一。起源於沖繩美軍駐紮基地的周邊,由於餅皮取得不易,遂將墨西哥塔可餅的肉醬、起司、生菜和莎莎醬改成鋪在白飯上,當地人把它當正餐、便當甚至宵夜吃。是一道充滿故事的料理,更是戰後文化結晶。

 

牧志市場(Makishi Market)

▶︎沖繩拉麵(沖縄そば / Okinawa Soba)

在牧志市場二樓的小餐廳中,我們點了一碗看似樸實無華卻大有來頭的沖繩拉麵。但是其實它並不算真正的「拉麵」,而是一種使用小麥粉製成、帶有Q勁的麵條,湯頭清澈但滋味濃郁,由豬骨與柴魚熬成的高湯,使空氣中瀰漫著豬油香。 配料通常是以慢燉的三層肉(ラフテー)或豬軟骨(ソーキ)為主,入口即化,搭配店家提供的Koregusu(コーレーグス註1),完美詮釋了「簡單而不平凡」的在地日常。 註1: コーレーグス(使用沖繩的蒸餾酒—「泡盛」,加入島辣椒醃漬而成的調味料)

大衆居酒屋 らいず酒場(Taishuu Izakaya Rise)

▶︎苦瓜雜炒(ゴーヤーチャンプルー)

沖繩方言チャンプルー(chanpuru)意指著豆腐與蔬菜炒製。這道菜是沖繩居民心中「媽媽味道」的代表,使用山苦瓜、豆腐、雞蛋和午餐肉一同翻炒,蛋液包裹著所有食材,香氣四溢、份量豪邁,是典型的沖繩家庭料理

輪っしょい(Wasshoi)

▶︎沖繩黑糖豬軟骨(ソーキ煮)

肉質已幾近入口即化,骨頭也能輕鬆咀嚼。搭配白飯或拉麵都極為出色,使用黑糖與醬油慢火燉煮數小時的軟骨,一點一滴地熬出濃郁香氣,是值得等待的味道。

▶︎海葡萄沙拉(海ぶどうのサラダ)

1989年沖繩恩納村漁業協同組合的銘苅宗和先生著手研究養殖技術,多年的埋頭研究,終於確立了海葡萄的陸上養殖技術。海葡萄又被稱為「綠色魚子醬」,是沖繩沿海特有的海藻;搭配和風醬汁與些許洋蔥絲,吃起來清爽脆口、海味撲鼻。海葡萄本身在室溫下活著,遇到冷氣或冰水會收縮,所以這道菜是吃鮮度,也吃時機。

 

啤酒百科APP
安卓商店下載

啤酒百科APP
蘋果商店下載

酒後不開車

禁止酒駕

安全有保障

未成年請勿飲酒